开发海洋中药 建设“蓝色药库”

我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海洋中药应用历史悠久,但我国海洋中药研究尚不能适应中医药发展的需求。日前,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海洋中药论坛汇聚产学研专家学者代表研讨交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任壮    发布时间:2023-04-12 10:35   

  巨大的海洋水体环境,赋予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子多样性,为人类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也是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宝库。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向海洋要药的呼声日益高涨。欧美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重视海洋药物研究,国外大型药企积极投入海洋药物研发,目前海洋生物药物研发不断取得进展,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也已成为全球创新药物的重要增长点。

  “尽管我国应用海洋中药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我国海洋中药研究尚不能适应中医药发展的需求。”广西中医药大学邓加刚教授在全国海洋中药论坛上表示。“海洋中药在质量标准、市场流通以及研发体系方面还存在制约瓶颈”,中国海洋大学王长云教授提出,对海洋中药材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开拓海洋中药研发技术,是急需开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

打开海洋药用资源宝库

  海洋资源包括了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物资源和海洋微生物资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杨献文研究员介绍,目前生活在海洋的生物有20万种,其中动物有16万种,植物1万多种,我国海域内已知海洋生物有2.5万种。海洋生物资源有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哺乳动物以及植物资源等。而在海洋微生物方面,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微生物有150万种,其中95%以上存在于海洋。

  海洋生物、微生物资源是战略性资源,因其具有独特的生存策略和代谢机制,可产生结构新颖独特的代谢产物,很多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等生物活性,对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病菌感染、老年痴呆等疾病具有独特疗效。

  王长云介绍,国际上现代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60年代并形成热潮,8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期,于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第二次高潮。国际上已上市的海洋药物有抗菌类头孢菌素系列、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抗癌药物阿糖胞苷、镇痛药物齐考诺肽等,还有50多种候选药物进入临床研究,一批化合物在进行临床前研究。

  杨献文认为,无论国外国内,目前海洋药物发展的主要思路都是从海洋资源中筛选药物先导化合物,进而进行开发后结构修饰,最后开发成相关治疗药物。他介绍,现在已经开发的海洋生物包括海葵、海绵、海藻、珊瑚、海龟、海参、海星、海胆、海鞘、苔藓虫、鲨鱼等。从发展趋势看,海洋微生物是产生新颖结构和活性化合物的丰富源泉,目前进入了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发现的黄金时期。“如2002年发现了海洋放线菌来源的一种化合物,通过临床试验证实其对多种肿瘤疗效确切,经美国FDA批准成为上市抗肿瘤药物”。

  我国近年来在海洋药物研究中所发现新化合物呈逐年增加趋势,开发了一批海洋药物新产品。

海洋中药应用积淀深厚

  利用海洋天然产物为原料可以开发的药物包括中成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广西中医药大学邓家刚教授介绍,像珍珠精母注射液、珍珠片、珍珠胶囊、消朦片、龙牡壮骨冲剂等都是海洋中药产品。他认为,海洋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海洋天然药物及其制品,是我国传统中药宝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家刚介绍,我国主要本草文献对海洋中药多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记载海洋中药的中医药本草著作多达500多部。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载有药用价值的鱼类、龟类8种。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海洋中药14种。明代《本草纲目》收载海洋中药151种、海洋中药方剂275首。2009年出版的《中华海洋本草》记载海洋药物613味、海洋药用资源1494种。

  《神农本草经》所载海洋药物包括海藻、牡蛎、海蛤、文蛤、魁蛤、贝子、蟹、马刀、龟甲、青琅玕、朴消等。并明确记述了海洋中药的性味主治、产地和采收季节,明确提出了海洋中药的配伍禁忌。汉代张仲景是最早辨证应用海洋中药的医学家,《伤寒杂病论》记载了栝蒌牡蛎散治疗百合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虚劳病、文蛤散治疗消渴、文蛤汤治疗内热外寒之呕吐等。

  2015版《中国药典》共收录成方制剂1502个品种,其中海洋制剂有145个,包含的海洋中药共14种,其中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海洋中药的成方制剂有23个品种,只含一种海洋中药的成方制剂有122个品种。成方制剂中丸剂和胶囊剂比较多,如安宫降压丸、安宫牛黄丸、安脑丸、二十五味珊瑚丸等39个丸剂以及草香胃康胶囊、龟龄集、清开灵胶囊等32个胶囊剂。成方制剂含海洋中药珍珠母、珍珠、牡蛎、海螵蛸、石决明、海藻、昆布、蛤壳等的较多。

推进海洋中药研究开发

  目前,在海洋中药品种质量标准、市场流通以及研发体系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影响到海洋中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王长云教授认为,其一,药典收载海洋品种质量标准参差不齐。多数品种只有外观形状描述,部分品种有简单理化鉴别,少量品种有显微鉴别,极少量有含量测定,仅有1个品种有通识检查项;其二,在市场流通领域,海洋中药资源紧缺,品种混乱,质量下降严重,品种混用,伪药、劣药影响了海洋中药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三,海洋中药研发受资源、采集、地域等条件限制,未形成规范化技术体系,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质量标准制定,还是在研发技术方面都十分滞后。

  对于当代我国海洋中药研究现状,邓家刚介绍,在海洋中药资源调查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即将海洋中药列为普查重点,普查出海洋药物物种资源670种。其后国家开展多次大型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综合调查。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国海洋大学主持了其中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与研究”,作为项目成果之一,出版了《中华海洋本草》。2011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广西是海洋中药资源普查的试点地区。广西中医药大学海洋中药研究团队近年来已获得了广西北部湾红树林海洋药物资源的类型、结构、数量、分布、生存状况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实际数据。

  在海洋药物与健康产品开发中,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是利用海洋中药活性物质研发新药的代表人物。他在上世纪80年代研制了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藻酸双脂钠,获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偲院士则在开发复方海洋中药新药及健康产品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他筛选了70多个具有抗老年痴呆、抗肿瘤、抗动脉硬化、抗菌功效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完成了多个新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的研制。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海洋中药学重点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海洋中药团队利用海洋中药开发健康产品,先后开发了复方梭子蟹壳胶囊、葛桑降糖胶囊等保健食品。同时还开展了厚藤、木榄、文蛤质量标准研究,开展了海洋桐花树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及水黄皮抗病毒研究。

  王长云说,2004年国家海洋局启动的首次全国大规模海洋生物药用生物资源专项调查,系统全面地调查分析了我国海洋药物资源状况,评估了药物资源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中华海洋本草》成为我国海洋药物领域的首部大型志书。拓展海洋本草资源领域,运用现代科技和方法阐述海洋本草的实质,推动东方传统医学理论与西方现代药学理论交汇,将助力我国海洋药物战略规划和布局。

  这次全国海洋中药论坛5月11日在山东烟台召开,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就海洋药物资源、产业发展、炮制与临床等做了专题报告。随后还举办了海洋中药材鉴别学习班。(任壮)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ru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