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红石峡

来源:凤凰网        发布时间:2021-05-02 11:36   

去过红石峡好几次,但一直没有写它的冲动,原因很简单,它太小了!它没有长江三峡那样的陡峭高耸,没有雅鲁藏布大峡谷那样的深不可测,也没有怒江大峡谷那样的狭长美丽,甚至同和它相距不远的晋陕大峡谷相比,它也显得那么的寒碜,没有一点气势。直到这个暮春的一天,我陪同一个对国学颇有研究的客人前往这里参观,他看后很是赞叹:“在沙漠地带,有这么一个独特的石峡实在难能可贵!这里有大漠风光、有潺潺流水、有绿树环绕、有精美石刻,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在全国还找不出另一个集中了这么多自然风光和人文积淀的石峡。”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任何事或人,只要他的内涵是丰富饱满的,何必追求某方面的独占鳌头呢?于是红石峡的形象在我内心逐渐丰满起来……。

上文所说的红石峡是位于榆林市城北约3公里处的、红山脚下的一处峡谷地带,每当夕阳西下,红石耀目,故称之为“红石峡”。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2米,西崖高约18米,东西对峙;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榆林城。峡谷不长也不深,河面不宽,河水不深,初略一看很小,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红石峡又蕴含着大气之美、深沉之美、静谧之美,这就是它让很多游客流连忘返的独特力量。

小中见大红石峡(图1)

红石峡的独特,首先在于它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红石峡上游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毛乌素沙漠。它的东崖不远处,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镇北台在红山之巅,红石峡在红山之底,从镇北台俯瞰雄浑的塞北风光和温婉的榆溪河,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与美感。它的西崖不远处,是红石峡沙地植物园,这里种植了数十种适宜于在沙地生长的各色乔灌木,一片郁郁葱葱,见证了榆林几十年来的治沙成就。事实上,大地回春之后,从镇北台极目远眺,北面已是一条绵延起伏的大绿毯,南面则是绿树掩映的榆林城。让人油然而生沙海变绿洲的惊叹!红石峡一手托着金戈铁马的岁月积淀,一手托着沙漠变绿洲的神奇,这种恢宏,独此一份。

小中见大红石峡(图2)

红石峡的独特,还在于它那独特的一泓清水。在沙漠边缘耸立出一个石峡本身就是奇迹,更为神奇的是,居然有河流从沙漠里发源而且穿越红石峡,为石峡带来了灵气,所以它成为沙漠中的唯一特色石峡就理所当然了。水是沙漠地带十分珍贵的资源,我们的先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了红石峡的水。早在明朝成化年间,修建起榆林城的延绥巡抚余子俊(被后世称为榆林之父)为了老百姓生产生活所需,派人在红石峡的东西两崖凿石为渠,引上游水进入城里和附近农田,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经过引水灌溉,一年收获粮食6万石有余。这条惠民的水渠被命名为广泽渠。500多年过去了,它仍然发挥着泽惠一方百姓的作用,是名符其实的“广泽”。渠建好后,红石峡“绿水穿红峡,青山卧白云”的景色更具特色,当时的《延绥镇志》就载“遂为全镇胜地”。这沙漠之水,本没有情感,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因为有了人的参与,它就有让石峡有了生命,有了灵气,不由得感叹道:

《红石峡水》

谷深薄雾腾,沙阔鸟声轻。

大漠无情水,穿峡渡众生。

小中见大红石峡(图3)

红石峡的独特,还在于它的石刻。在不长的峡谷地带,在东西数百米长的崖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石窟庙殿4O余处。崖壁上凿刻有自明朝以来形态各异的摩崖题刻160多幅,楷、草、隶、篆俱全,是全国少有的石刻书法宝库。这些石刻中,既有阴刻(文字刻成凹形),也有阳刻(文字凸出在刻板之上),还有阴阳刻(阴刻和阳刻两种技法结合),或挺拔雄健、气势磅礴,或飘逸洒脱、清新秀丽,或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红石峡因此被冠以“塞上碑林”之美名。其代表性题刻有明朝万历年间的“龙蟠虎踞”、“雄石封关”等;有后来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潮海蓬莱“、“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的“大漠金汤”、“雄镇三秦”等;还有表示盼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还我山河”、“中外一统”等等。除了众多摩崖文字石刻外,在崖壁雕琢的洞穴里还有不少处既雕有佛像,也有道家图案。如某处洞穴石壁上雕刻了一个睡着的佛像,而在洞穴的顶方有一个八卦阵形的藻井浮雕,旁边是带有彩画的龙在八卦阵上飞舞。道教和佛教的经典图案在这里得以巧妙融合,体现了古人包容并蓄的哲学思想。一个红石峡,就是一个独特的雕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巧妙结合体,实属难得。

小中见大红石峡(图4)

红石峡的独特,更在于它承载的动人故事。正如上文所说,余子俊不仅让红石峡更好发挥了作用,还给红石峡注入了灵气;儒释道相关的众多石刻,则给它带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围绕着红石峡的相关故事,也精彩不断。晚清名臣左宗棠在陕甘经营十多年,雄才大略,收复了新疆,实中华之英雄。时任榆绥总兵的刘厚基是他的老部下,求他为红石峡题字。他即大书“榆溪胜地”,用笔沉着,笔力苍劲。若细看其中的“胜”字,会发现“月”字旁换成了“舟”字旁。据说左宗棠喜欢水军,故意用“舟”代“月”,更显其浩浩大将之风,传为佳话。红石峡也是红色革命故事的重要承载地。1929年四五月间,中共陕北特委在红石峡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即红石峡会议),会议决定由刘志丹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主持特委工作。刘志丹在会议上提出,可以通过三种形势搞武装斗争,即可以有白色的(派人做争取国民党军队及民团的工作),可以有灰色的(派人做土匪武装的工作,改造哥老会),可以有红色的(组织建立工农武装)。与会人员经过充分讨论,接受了刘志丹提出的“三色”革命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是刘志丹等人对党的建军思想的杰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有一部著名武侠电影《东邪西毒》,黄沙烈日、残垣断壁、刀光剑影等情节打动了无数人,其主要取景地在榆林,故事里的很多情节都在红石峡取景。独特的景致加上精彩演绎,造就了一部独特而经典的电影。上述故事,只是红石峡众多故事中的些许,如有兴趣,可以探究它承载的更多独特而精彩的故事。

小中见大红石峡(图5)

小小的红石峡,它承载的是自然之大,人文之大,穿透力之大。古往今来,它将自然的瑰丽、历史的沧桑、人文的风采,一一收纳进自己的胸膛,让一幕幕动人的故事,在溪水里静静流淌,奔向远方,而它只默默地坚守在那里,看杨柳滴翠,清河凌波,红石映日,怎不让人远离喧嚣,静心怀远?于是在这暮春时节,凑几句道:

《红石峡暮春即景》

大漠神工出造化,

乾坤鬼斧现红峡。

迎风杨柳飞新絮,

沐雨亭阁立旧崖。

妙语精雕载往事,

黄沙碧水流年华。

骚人墨客今何在?

壁影悠悠醉晚霞。

(作者:墨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